中国传统殡葬仪式

中国传统殡葬仪式是一种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统殡葬仪式:

天津殡葬一站式服务
天津殡葬一站式服务
  1. 停尸仪式:也被称为“停丧”,当有人去世后,其遗体通常会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2. 报丧仪式:这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通过发信号的方式将逝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 招魂、送魂仪式:对于客死他乡的人,家人会举行招魂仪式,希望逝者的魂魄能听到家人的呼唤并找到归途。送魂仪式则是将逝者的灵魂送往阴间或天堂。
  4.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去世,因此要举行“做七”仪式,每逢七天一祭,共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期间重要的有“三七”、“五七”、“七七”,孝子需要上坟为死者烧纸钱。
  5. 吊唁仪式: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亲友前来吊唁时,通常携带礼品或礼金,如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并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要哭悼、问明死因,然后尽快上路奔丧。
  6. 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将遗体放入棺材,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在入殓前,通常要为死者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体等。
  7.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服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为希望亡人“免罪”。
  8.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古代以甲、丙、戊、庚、壬为阳,即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乙、丁、己、辛、癸为阴,即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
  9.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重视,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通常都非常郑重其事。下葬前会举行一系列仪式,如辞灵、扫材(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等。下葬时,送葬队伍会按照特定的顺序行进,将遗体安葬在预先选好的墓地中。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仪式,如:

  • 接三仪式: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其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及其使者迎接去。因此,要为死者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使其赎罪积德。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 扬纸钱:在出殡路上,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 路祭: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时,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这些传统殡葬仪式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一些仪式已经逐渐简化或淡化,但其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依然深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