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今年创新各种环保葬方式

本市残葬服务部门在迎接祭扫高峰的同时,深化殡葬形式改革,倡导回归自然的新型安葬方式。记者从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获悉:今年,各种节地生态环保安葬形式都有所创新,继续组织“海之眠”生态安葬活动,预计举办骨灰撒放18批次。在天津憩园举行第十四次“绿色殡葬,回归自然”植树区骨灰安葬仪式。在天津寝园、天津憩园规划出节地生态安葬用地,并实现免费节地生态安葬预约登记常年办理。

为使骨灰撒放更加文明、更加环保、更加卫生,经多次调研和实验,今年骨灰撒放活动将推出两项新举措。改进骨灰撒放器具,将原来骨灰撒放桶装器具,改进为可调节角度及长短的撒放滑板,便于骨灰缓缓融入大海,更加体现文明和对逝者的尊重;同时,改良骨灰袋材质,将原来采用承装骨灰的布制骨灰袋,改良为遇水20分钟左右即溶解的可降解骨灰袋,更加符合环保和卫生要求。

天津市殡葬部门自1990年起举办骨灰撒放活动。2012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优质服务品牌“海之眠”称号。骨灰撒放时节为每年春、秋两季。今年春季预撒放批次:自3月17日至5月27日,预计举办18批次。4月5日举办海上共祭活动。申办骨灰撒放的流程是:申请人拨打服务电话27716792、27322944(8:00至16:00)进行预约报名,主办单位确定撒放日期后,提前3至4天电话通知申请人,申请人按指定时间、地点携带相关资料办理手续,骨灰撒放当日,市民按指定时间、地点集合乘车,到达塘沽码头乘船,抵达指定海域后撒放逝者骨灰。申请人需要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逝者骨灰,提供出海当天参加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号,如需办理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免费政策还需提交逝者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户口注销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为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天津憩园于4月14日上午10:00,举办第十四次“绿色殡葬回归自然”植树区骨灰安葬仪式。广大市民先通过拨打电话26824711(8:00至14:00)、26915883(14:00至16:00)进行咨询了解,确定采取植树安葬后,到天津憩园办理相关手续,数量限定为60户,售完为止。天津憩园:4月5日(星期四)上午10:00,举办2018年首批“不立碑、不留名、土地循环利用”的免费节地生态葬启动仪式,每80户为一批次,批次数量不限,预约报名电话:26824711(8:00至14:00)、26915883(14:00至16:00)。天津寝园4月9日上午10:00,举办第五届公益免费环保葬,预计安葬骨灰100具。永安公墓在4月2日、3日,举办两场免费节地生态安葬,预计安葬360具骨灰。塘沽殡仪馆4月7日10:00,举办一场不留名、不立碑、骨灰去盒装袋、集体深葬,一经下葬永不取出的免费地宫节地生态安葬。4月7日之前报名,无名额限制,报名咨询电话:66360041(8:00-13:00)。

天津:清明祭扫 多项服务更便民

今年本市将开展以“一束鲜花寄亲人 暖心服务在清明”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接待服务。为满足百姓需求,解决市民无法现场祭扫问题,市属殡葬服务单位通过“完善一个综合型服务平台”“开展一次集体代祭活动”“倡导两种网络祭扫形式”“持续两项服务常年预约”“推出四项便民代办服务”等活动,为祭扫群众提供贴心暖心服务。

各项服务微信通办

打开“天津殡仪服务”微信公众号,便可看到祭扫预约、骨灰迁移预约、节地生态安葬办理、在线骨灰续期、网上祭扫、全市主要殡葬服务电话等一应俱全,实现了群众“我要找、我要查、我要办、我要评”等需求,以及殡葬各类资讯“一网通晓”。

自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市民政局创新服务模式,再次推出集体代祭活动。殡葬服务单位为满足不能前往现场祭扫的市民需求,对安放安葬在本单位的逝者,采取诵读追思词、鞠躬行礼、集体默哀、书写追思卡、悬挂丝带等多种方式举行集体代祭追思,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对安葬在本园区的8.2万余座逝者墓碑免费擦拭,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海葬草坪葬可预约

为保障祭扫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民政局推荐市民选择全时全域家庭追思会祭奠和线上祭扫方式。市民可登录市民政局官网、“天津殡仪服务”微信公众号或“津心办”(App、微信小程序),查找家庭追思会引导视频,完成家庭追思活动,或进行网上祭扫。

民政部门也将继续提供海葬服务预约和草坪葬预约。

市民可拨打海葬服务专线电话27716792、27322944(8:00至16:00)等预约登记报名。

草坪葬全年为群众进行预约登记,并适时组织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市民可通过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26824711(8:00至16:00),滨海新区汉沽逸安园:67191124(8:00至15:00),宁河区永定塔陵:4006580405(8:30至15:30),西青区西城寝园:23980930(8:30至16:30)预约。

代祭代扫服务便民

受家属委托,市属殡葬服务单位今年清明期间提供代祭和代扫服务。

代祭服务包括承办单位采取擦拭骨灰安放设施、敬献鲜花、诵读追思词、鞠躬行礼等形式进行祭奠,并将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提供给申请人。市民可拨打服务电话市第一殡仪馆:17512241448(24小时),市第二殡仪馆:58910018(24小时),市第三殡仪馆:60656358(24小时)预约。

代扫服务包括承办单位采取擦拭逝者墓碑、代为采购祭奠物品、敬献鲜花、诵读追思词、鞠躬行礼等形式进行祭奠,并将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提供给申请人。可拨打服务电话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天津憩园):26912551、18502691381(8:00至16:00),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天津寝园):28580661、18502691603(8:00至16:00)预约。

同时,殡葬服务单位还免费代替家属进行骨灰撒海服务。申请人可拨打市殡仪服务总站海葬服务专线预约。承办单位确定撒海日期后,提前3至4天电话通知申请人,按指定时间、地点携相关资料办理手续。骨灰撒海当日,承办单位将按照骨灰撒海流程提供礼仪服务,抵达指定位置后撒放逝者骨灰,并将代撒的活动图片或视频提供给申请人。

如报名免费代替家属进行节地生态安葬,可拨打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电话预约。承办单位确定安葬日期后,提前一周电话通知申请人,按指定时间、地点携相关资料办理手续。骨灰安葬当日,承办单位将按照节地生态安葬流程提供礼仪服务,并将代葬的活动图片或视频提供给申请人。

天津党员干部带头革除丧葬陋习 严禁社区搭灵棚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县、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人民团体认真落实,全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杜绝盲目攀比、大操大办、重殓厚葬之风滋生蔓延,引领群众到殡仪服务场所集中办理丧事活动。

要 求

天津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文明治丧,简办丧事。引领群众到殡仪服务场所集中办理丧事活动,采用佩戴黑纱、播放哀乐等文明方式哀悼逝者,严禁在街道、居民区等公共场所搭设灵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党员、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送别仪式的,要严格控制规模,力求节约简朴。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尊重其民族习俗,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葬。

落 实

天津将制定激励和奖惩办法,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民政部门 担负殡葬改革牵头责任。

发展改革部门 将殡葬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部门 协助加大对非法运尸车、非正常死亡遗体、尸检场所、抛撒纸钱的规范管理力度。

财政部门 加大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确保其公益性。

规划部门 将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卫生计生部门 规范医院死亡人员遗体处理程序,督促所属医院将太平间交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严禁承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市场和质量 加强对违法销售殡葬封建迷信用品行为的查处。

监管部门

综合执法部门 加强对未经许可设置殡葬类户外广告设施等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

国土房管、 协同做好违规占用耕地、林地建设殡葬设施的查处工作。

林业部门

监 督

天津组织部门将掌握党员、干部丧事办理情况,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向社会公布举报地址、网址、电话,认真受理社会各界和群众举报。对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一经查实,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问题突出,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查处并点名通报,同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及时曝光负面案例。

在丧葬习俗方面,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国务院于1997年出台的《殡葬管理条例》规定了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其第六条规定:“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改变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第二十条规定:“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可见,我国殡葬立法对汉族的丧葬习俗( 即土葬)采取了“断然否定”的立法态度。

众所周知,“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是我国殡葬立法的原则。那么,汉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和传统,立法者将其认定为陈规陋习、愚昧落后而对其采取了“断然取缔”的立法态度,我个人认为是很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和传承而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个性的表现,也正因为此,民族文化才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判断一种民族习俗和传统是否为封建陋习,主要应该从这种习俗和传统对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产生了阻碍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否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因此,不能把殡葬改革简单地等同于破除“入土为安”的传统葬式葬俗,而是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包容接纳汉族等多数民族数千年来沿袭的“入土为安”的传统葬俗观念,渐进地推进安葬方式的多样化。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制度和政策的推行,如果合乎善良、至少无害的风序良俗,符合或接近人的善良本性,推行起来就会易如反掌、效果良好;反之,则会困难重重。因此,农村殡葬改革是否可以在传统文化习俗和国家法规政策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而不是生硬地否定传统,或许,中国的殡葬改革乃至农村其他的一些改革便可以走出一条“双赢”的路来。

因此,殡葬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改变落后的、浪费的、不适宜于当下社会和有违科学的丧葬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落实政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民众的容忍度和承受力。如果政策的制定是从部门利益出发,那么,势必出现首先保证部门利益而忽略其他部门的利益,尤其是忽略民众的根本利益的现象。其次,殡葬改革是一种改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改变,因此,应当在坚持“殡改目的”的前提下,推行丧事方式的多样化,让民众有条件自由选择最后的归宿。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死亡,尤其是死亡之后尸体处理的个人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因此,尊重民众自主选择死亡之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实际上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建立的殡葬改革机制或殡葬方式,除了有政府主导性的意见之外,其具体的葬法形态应该由死亡者本人或丧家做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农村殡葬改革一定要让被改革者即广大农民受益而不是受损,这是决定农村殡葬改革成败的关键。